登录名:    密码:   

园区文章     共有 6 篇文章

走在刘胡兰曾经走过的每一个地方(二)  

  •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文章列表
  • 发表于2011-11-09 阅读(1983) 评论(0)
  •   在胡兰纪念馆我们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今年清明节期间,美国一家电脑公司的总裁麦瑞来到了刘胡兰纪念馆,这位腰缠万贯的外国人对刘胡兰的故事表现了极大的兴趣。本来全部看完纪念稿需40分钟,他却看了一个多小时。看完后,他来到影视厅拿起话筒,激动地说"刘胡兰,伟大!"然后,他带头唱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晚餐时,麦瑞率先端起了一杯酒,高高地举起,然后把酒洒在地上,深情地说:"这杯酒是敬我们伟大的刘胡兰女士"。他看到纪念馆有些地方陈旧破损,决定投资修建。前年,世界银行的一位工作人员,带着他15岁的女儿从美国专程赶来参观了刘胡兰纪念馆。在刘胡兰的就义处,他指着那个生了锈的铡刀对女儿动情地说:"15岁的刘胡兰,为了祖国的利益,在这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她不愧为一位伟大的爱国女性,你也15岁,如果让你为了国家走向敌人铡刀,你能做到吗?"据说,刘胡兰的电影、书刊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很畅销。

      告慰英灵的刘胡兰女民兵班

      1964年12月,由山西省军区命名的"刘胡兰女民兵班"成立,刘胡兰的妹妹刘芳兰为第一任班长。

      “走刘胡兰成长的道路,带头实践刘胡兰精神”。刘胡兰女民兵班本着这一宗旨,把胡兰精神一天一天地延续。

      文水县人武部部长李成生拿着厚厚一沓刘胡兰女民兵班的材料,如数家珍地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胡兰班的故事。

      在刘胡兰民兵班,人人都能够娴熟地讲解胡兰的故事。有一次,马来西亚的十几位贵宾到刘胡兰纪念馆参观,他们听说这里有个胡兰女民兵班,提出要见一见,女民兵们不仅给他们表演了精湛的军事节目,老班长张红卫还主动承担了全程讲解,赢得了外宾的称赞。

      传好接力棒,播洒胡兰魂。1991年,北京军区组织民兵预备役部队文艺汇演,刘胡兰女民兵班自编自演的舞蹈《胡兰魂》,代表山西省民兵预备役部队进京调演获得优胜奖。在刘胡兰就义50周年之际,胡兰班民兵开展了"走红军长征路,做刘胡兰传人"活动,全班民兵打着旗,整着队,沿着红军东征道路,到当地石楼县红军东征纪念馆、中阳县关上战斗纪念碑参观学习,一路走一路宣传刘胡兰事迹。

      乡亲们说,胡兰班是文明的种子,走到哪里把文明的种子就播撒在哪里。村里有26个军烈属、3个五保老人,她们全部包了下来。春种秋收,挑水扫院,请医抓药,无微不至地关怀照顾着她们。五保老人李三女年事已高,大家拿出自己的积蓄,为老人专门安装了电灯,制作了过年的新衣服,送去了新被褥,并捐助200元钱和两袋面粉。老人感动地逢人就讲,是党送来了光明,是组织教育了好娃娃。还特意让人买了2尺红布,一针一线地缝下了"比亲闺女还亲"送给她们班。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刘胡兰女民兵班又展开了"争当改革先锋"的活动。前几年,村委会决定将300亩果园以年租金7000元承包。张榜招标五六天,高音嗽叭天天喊,可村里就是没有一个人敢承包。这时,刘胡兰女民兵班民兵王秀清决定承包。她把承包果园的想法告诉了家人,谁知话一说出,就遭到全家人的反对,她把党的政策讲了一遍又一遍,父亲就是不同意。没办法,全班的姐妹一起做她父亲的工作。果园承包后,全村人都睁大眼睛盯着她,王秀清和班里的姐妹们凭着对党的高度信任,决心用技术和汗水打消人们心头的疑虑。土地贫脊,挑上一担担农家肥改良土壤;不懂技术,买来果树栽培书籍现学现用。大家白天干活,晚上学习,实在弄不懂的,就找人请教,请人帮忙。就这样,经过辛勤劳动,果园承包的当年就获得了丰收,一下为群众树起了率先致富的样板。初次承包的成功喜悦,使姐妹们更加坚信党的富民政策,大家热情高涨,从个人承包发展到班里集体办实体,带着群众致富。如今,胡兰班相继在镇里开办了饭店,办起了家庭养鸡厂、养猪厂,组织妇女大搞编织、刺绣等手工业,很快带动全村群众迈开了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一曲又一曲胡兰精神传人的新篇章,使刘胡兰女民兵班的故事说不完。几十年来,这个班51次受到国家、总部、北京军区和省地县的表彰奖励,先后8次被评为"学雷锋先进集体"、"精神文明建设标兵班"、"军事训练先行班",荣立集体三等功,成为全省民兵战线的一面旗帜。

      在这个战斗集体里,胡兰精神锻造了一批又一批无愧于时代的优秀儿女。全班先后成长出26名国家干部,45名共产党员,19名大学生,为部队输送10名优秀女战士,62名民兵被评为各类标兵。

     
  •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