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园区文章     共有 6 篇文章

走在刘胡兰曾经走过的每一个地方(一)  

  •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文章列表
  • 发表于2011-11-09 阅读(2198) 评论(0)
  •   55年前,一位花季少女面对敌人血淋淋的铡刀,以“怕死不当共产党员”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英勇就义在山西省云周西村的一所旧庙前,献出了年仅15岁的生命。

      这位少女就是气贯长虹,声震九霄的民族英雄刘胡兰。毛主席欣然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暮春时节,迎着菲菲细雨,我们再次踏上云周西村这片热土,寻觅烈士的脚步。

      吕梁山因她而生辉

      如果问吕梁山有什么出名的,人们会告诉你是“一本书”《吕梁英雄传》和两个女人(一个是女皇武则天,一个是英雄刘胡兰)。

      这也许是一句玩笑话,但刘胡兰的名字早已同吕梁山一起名扬海外。老外们可能不知道中国有个山西省,但知道有刘胡兰。

      我们参观的时候正赶上"五一"长假,一拨一拨的游人不断涌向刘胡兰纪念馆。

      纪念馆里一幅幅照片、一件件遗物,述说着刘胡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刘胡兰这位10岁当了儿童团长,14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少年英雄,从七八岁开始为八路军送情报,站岗放哨,救伤员、送弹药,是个拥军小模范。

      1947年1月12日由于叛徒出卖,刘胡兰被阎匪军用铡刀残忍地杀害。刘胡兰英勇就义的过程,大家从话剧、电影、书本上都看到了。但是有许许多多关于刘胡兰鲜为人知的故事,还没有听说过。

      刘胡兰牺牲后,最早报道刘胡兰事迹的是新华社记者李宏森。他写的一篇题为《阎锡山大肆屠杀文水人民》的报道在《晋绥日报》报道后,延安战斗剧社创作员急赴云周西村采访并创作话剧《英雄刘胡兰》,在解放区上演后引起很大反响。延安各界组成慰问团到文水慰问。回到延安后,慰问团副团长张仲实向任弼时汇报了刘胡兰的事迹。任弼时向毛主席汇报后,毛主席于1947年3月26日题写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后因战争关系,不慎遗失。1956年12月,山西团省委宣传科长杨小池受省委委托到北京请毛主席重新题词。1957年1月9日,毛主席第二次为刘胡兰题写"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毛主席为一个人题过两次同样内容的词还是绝无仅有的,说明毛主席对英雄刘胡兰的垂青。

      也就在这一年,山西省在刘胡兰的家乡云周西村为刘胡兰建起了《刘胡兰纪念馆》。为纪念刘胡兰,把云周西村改为刘胡兰村,把该村所在的大象乡改为刘胡兰镇。

      开馆至今,已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以万计的友人参观访问,累计人数达1300万余人次。1994年2月2日,江主席来到吕梁山为刘胡兰纪念馆题词"发扬胡兰精神,献身四化大业"。1997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首批命名刘胡兰纪念馆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随着刘胡兰纪念活动的升温,人们还有一块心病未了,这就是:杀害刘胡兰的阎匪大胡子连长张全宝潜逃,乡亲们还没有为胡兰报仇。

      有一次在延安演话剧《刘胡兰》时,当舞台上出现大胡子连长用铡刀铡死刘胡兰的场面,观众中有个战士突然举枪子弹上膛,瞄准大胡子就要开枪,幸亏身旁战友阻拦才未出事。

      大胡子连长在战争结束后,刮掉了胡子,割掉了脸上的黑痣,改名换姓潜逃在外,我公安机关多次搜捕无果。

      1951年的一天晚上,话剧《刘胡兰》在运城演出,台下坐满了黑压压的观众。当话剧演到大胡子连长凶狠地用铡刀铡死刘胡兰时,一位五大三粗的男观众随口说了一句"是她自己愿意死的",这位观众觉得说漏了嘴,没等话剧演完起身就走。坐在他身旁的一位工人师傅看在眼里,觉得有点异常,便跟上了那位"特殊观众",记下了他落脚的门牌号码,然后报告了组织。当公安机关对这位"特殊观众"进行审问时才知,他就是杀害刘胡兰的大胡子连长张全宝。

      1951年6月24日,就在刘胡兰被杀害的云周西村举行了公审大会,在两万多群众怒讨声中,复仇的子弹击碎了张全宝的脑壳。

      她永远15岁

      刘胡兰已经走了55年,但"胡兰精神"万古常青。正像郭沫若诗云:"光荣的刘胡兰,虽死犹生,你永远是十五岁的同志。"

      每当清明节前后,刘胡兰纪念馆人山人海。全国各地学校、机关、厂矿、军营等社会团体,在这里深切悼念和缅怀先烈的同时,举行入党入团入队仪式,大学生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多在这里。而"五一"长假期间,则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瞻仰刘胡兰。面对独生子女的家庭,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胡兰一样有出息。

      参观中也有些不合拍的现象。有些学生在这里热衷于拍照留影,而对胡兰的事迹不感兴趣;有的年轻人说刘胡兰是"生的普通,死的幼稚",胡兰精神在今天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有的青年学生来这里嘻嘻哈哈,一个劲说"没看头",甚至乱写乱画乱扔杂物……

      馆长霍占跃心情沉重地介绍说:"来这里参观的国人比前些年减少了许多,来的这些也仅仅把胡兰纪念馆当作一个旅游景点,新奇一下完事,没有作为一次爱国教育的机会好好感受。我们的解说员按规定对四个展馆要讲够40分钟,可还没讲够半个小时,听众就走的差不多了,也许是我们的解说不好,展板老化,管理不善,我们也还在积极地改进和改革,争取能把更多的观众吸引住。相反,外国人来这里参观,却有上升趋势"。

      也许这种现象是个别的,暂时的,但它毕竟是一个不合拍的音符。不管时代怎么发展,无论哪一个社会制度的国家,爱国主题是永恒的。胡兰精神就是爱国精神。这种精神是没有国界的,永远不会过时。
  •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