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书铎先生的点滴回忆
自1996年入师大从龚书铎先生读书,说来已超十五年。先生为人淡泊、低调,不喜欢听别人说他什么"大师""史家"之类的话,更反对弟子们写文章"吹捧"他。
今先生已逝,暂就硬着头皮写几句吧。
2006年10月,中国史学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青年史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龚先生作为中国史学会的元老,我们一起参会。这次会议规模较大,有许多地方院校的青年学者。出乎我意料的是,龚先生对待一些学术水准不高的论文,表现出了极度的宽容和谅解。在小组讨论会上,他对于那些质量不高的论文毫无厌烦之情,甚至从最基本的常识开始,娓娓向作者指明存在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这与他对待学生的严厉形成了相当大的反差。会间,龚先生向我解释说:"不少地方院校科研条件差,师资力量弱,学术论文写不好并不奇怪。他们能够参会非常不易,要给他们发表意见的机会,能帮他们就尽可能帮他们一下。"2007年,师大主办第一届"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集结全国老、中、青三代俊彦,会议质量很高。在龚先生的坚持下,大会主题发言,专门安排了一位地方非重点院校的代表。
2006年冬天,北京格外寒冷。数九寒天,龚书铎先生与一些中青年学者一起,在大兴教育部招待所住了近一个月,回来后,得了场重感冒。我问他:"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值得你这么上心?"他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工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我是首席专家之一。这门课是新开设的课,不少教师反映,讲好很困难,于是我们专门编写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参考用书》和《疑难问题解析》两本书,供一线教师参考。这段时间就是在讨论和修改这两部书的稿子。"我一时哑言。在不少人看来,这是连一些博士生都不愿意干的活儿。年近八十的他,却是如此忘我,好像忘记了他的年龄和学术身份。
龚先生学风严厉、记忆力之好都是有名的,但他有时又是如此的宽容和健忘。这就是我的老师,一个充满矛盾、受人争议的人物。
今天送走了先生,校办向我要点纪念性的东西,只好临时抱一下佛脚。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
阅读(1469) 感言(0次)发布日期:2011-11-13 作者:青华
文章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