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生平简介
龚书铎

龚书铎
龚书铎生平简介: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教育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原召集人、中国史学会原副会长、北京市历史学会原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原副主任、历史系原主任、史学研究所原所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龚书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11月9日23时41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龚书铎教授,1929年3月21日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一个自由职业者家庭。少年时期生活窘迫、坎坷,几度辍学。1947年8月,考入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史地系学习。1949年5月,离开台湾,任晋江县立东湖完全小学教员。1950年3月,转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1952年8月,毕业留校,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三批博士生导师。

  龚书铎教授学养深厚,治学严谨,学术成果丰硕。尤其在中国近代史、近代文化史研究领域,建树卓著,是我国新时期中国近代史和近代文化史学科重要的领军人物之一。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刚过而立之年的龚书铎教授就参加了由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郑天挺教授任总主编的《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的编选工作,担任《近代部分》(上、下册)主编。这套资料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仍是全国高校历史学专业师生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必备参考书。"文革"刚结束,龚书铎教授与李侃、李时岳等著名近代史研究专家合作编写了面向全国高等院校的《中国近代史》教科书。这部教材适应了新时期中国近代史教学的需要,受到了高校师生的普遍欢迎,先后印刷数十次,发行200余万册,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史的学科建设,荣获第三届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80-90年代,他参与白寿彝教授主持的22卷本、被誉为"20世纪中国史学压轴之作"的煌煌巨著——《中国通史》的编纂工作,主编《中国通史?近代前编(1840-1919)》。

  龚书铎教授是我国比较系统地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的著名学者。他是中华书局版"中国近代文化史丛书"的召集人。他发表的《近代中国文化结构的变化》等力作,高屋建瓴,有力地阐述了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明确了中国近代文化史的学术地位,受到史学界高度重视,为中国近代文化史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84年,在他的领导下,北京师范大学正式成立全国高校第一个中国近代文化史专门研究机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室,后发展为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2004年,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团队入选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研究群体,因成绩斐然,被时任中国史学会会长的李文海教授誉为"全国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一座重镇"。龚书铎教授主编的《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国文化发展史》(8卷300余万字),都是这个中心的重要成果。 

  进入21世纪后,龚书铎先生将研究重点调整到学术史。2007年,他带领学术团队完成了教育部重大项目"清代理学研究",出版了3卷本著作《清代理学史》,填补了中国清代理学史研究的空白。这一标志性成果,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先后荣获北京市第十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工程"奖、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与此同时,他进一步深化近代文化史研究,先后结集出版了《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向——中国近代文化研究》(当代中国史学家文库之一)、《龚书铎自选集》(中宣部学习理论文库之一)、《求是室文集》等。

  龚书铎教授在担任历史系主任期间,积极推进历史学的教学改革,为培养高素质的史学人才探索新路。从50年代开始,我国师范院校的历史教学基本上是照搬苏联模式。改革开放后,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教授率先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进行教学改革,压缩通史课,增开选修课,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1983-1991年,龚书铎教授继续推动白先生倡导的这项教学改革,并将其引向深入。这项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果,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科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并对全国师范院校的历史教学产生重大影响,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989年)。1988年,龚书铎教授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90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并获得五一劳动奖章。由他领导的中国近代史教学团队还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5年)。

  龚书铎教授执教60余年。他挚爱教育事业,始终把教书育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他先后为本科生主讲过"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晚清政治史"、"中国近代文化史"等课程,为研究生开设"晚清政治史专题"、"文化史专题"、"中国近代史理论专题"、"中国近代文化史专题"等课程。数十年来,他从没离开过三尺讲坛。即便在重病期间,他依然以惊人的毅力坚持为博士生授课。可谓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其无私忘我的精神,可感可佩。

  龚书铎教授指导学生,认真负责,有法度。他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和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每年新生入学,他所讲的第一课,总是要求学生先学做人,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形成严谨的学风,遵循学术规范,戒绝浮躁,甘坐冷板凳。他始终强调:研究文化史既要胸有全局,也要林中见木,只有把综合的、宏观的论述与具体的、分门别类的探究相结合,才能扎实地把研究推向深入。对于龚先生来说,严格要求学生,实际上就是严格要求自己。他经常在出差的火车、飞机上批改学生的论文,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都浸润着他的心血和汗水。经他指导的49名博士研究生和21名硕士生(包括外国留学生5人),许多已成长为教授、研究员,不少人还成为重点大学或科研院所的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

  对于史学人才的培养,龚书铎先生的贡献不仅限于北京师范大学。他长期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或委员,兼任河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校的兼职教授,义务为兄弟单位的人材培养出主意、做贡献。

  龚书铎教授具有很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自觉的全局意识。他一生追求真理,勇于坚持原则,是一位自觉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史学的著名历史学家,在思想理论界有广泛的影响。他一贯主张,史学研究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唯物史观,史学工作者应该把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各种史学理论、研究方法不断被介绍到国内,这对于人们开阔眼界、活跃思想,无疑是有帮助的。但是,在这种"热潮"的背后,是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冷遇和排斥。龚书铎教授勇于坚持真理,对于思想界出现的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中国革命历史的错误思潮与倾向,作旗帜鲜明的批评与抵制。他认为,要澄清事实,辨清方向,引导青年坚持马克思主义,很多问题需要结合历史,才能从根源上解释清楚。为此,他承担了"对否定中国近现代革命史错误思潮的评析"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委托项目,先后参与发起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历史和方法论"、"唯物史观与社会科学研究"等学术讨论会,在《人民日报》发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史学研究》(1996年8月27日)、《正确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1999年5月6日)等多篇长文,与人合作出版了《历史的回答——中国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