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推荐博文     共有 54166 篇文章

父亲教我们走人生之路——忆钱三强(二)  

  •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文章列表
  • 发表于2011-02-22 阅读(1459) 评论(0)
  • (2)长期教诲我们不能依赖父母,要走自己的路。
        记得1968年的一天,父亲把我们姐弟三人叫到他的卧室,先讲了他在文革中的处境和他对当时政治形势的理解,然后谈到我们子女。他明确地说:"人生的路是每个人自己走出来的,别人不能代理哪怕半步;我过去尽量不,今后更不可能也绝不会使你们再有与众不同的条件了。你们要特别清楚这一点,从今以后应努力把自己锻炼成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当时这些话对我来说还只是一些原则,后来的实际生活(特别是在山西农村插队的三年半)才使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自己走路。也正是父亲通过在我插队期间给我的100多封信,苦口婆心一点一滴地纠正着我在人生之路中出现的种种偏差。

        我初次走出学校门,长期远离父母进入农村社会,时常遇到一些困难和矛盾(例如在劳动与学习的关系上,在交友问题上,等等)。在我向父亲倾诉后,他写到:"你最根本的还是怎么对待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问题,因而产生了不少烦恼、冲动。... 希望你冷静一下,不要太伤心。自己一个人在外面,要特别注意。以后我尽量帮助你,常与你联系,但是主要的还是你自己学习。"

        有几次,在有的知识青年通过不同的途径参军或回城时,我的思想波动较大,总幻想着父母能早日从五七干校回北京,并能帮助我找到工作。为此,父亲又连写了几封长达九、十页的信,反复帮我分析矛盾,一个主题始终是:"我们过去曾经多次告诉你,一个人的将来主要靠自己,你在这方面总是有不少幻想。""事实上,'特殊'对我来说已成为过去,现在我仅仅是个普通的五七干校学员,并且是被称为同志但还要受到批判的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父母的状态确实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子女。父亲在了解到这些后,一方面安慰我,另一方面仍反复告诫我,一定要自己努力,不能自暴自弃,"人自助,他人才能助之。不要完全躺在人家的身上,希望你深思!"涛涛四五千字的信,他最后语重心长地说"这封信想了几天,写得长了。希望你多读几遍。像这样的长信,以后大概也许不会太多了。望你努力进步!"

        当父亲听到我在农村劳动有所进步,受到表扬,并和干部群众的关系有所改善时,他又及时给予鼓励。当我在给他的信中表示"要干活就干好"时,父亲1971年10月3日从干校给我的回信中希望我"终生守着这条准则",并写道:"我这一生也无其他长处,也只有'做什么就好好地去做'这一条"。

        因为受家庭影响,我从小喜欢理科,插队期间抽空自学的课程也主要是数学和物理。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我一直没能接受正规的物理中等和高等教育。直到1976年底四人帮倒台、文革结束、恢复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统考制度后,我才有机会试着报考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的研究生。自从报名以后,父亲就反复告诫我:"这是公平竞争,只能靠自己的本事,说情的事我们绝不会去做。"并且一再嘱咐我,像过去几次面临人生路上的关口一样,做好两手准备:考取了,愉快地开始新的学习;考不取,安心在本单位工作,如有志气明年再报名再考。1978年夏考试揭晓后,我虽被录取,但入学成绩并不理想。父亲安慰我说:"自学出身能考取还是值得肯定的;但决不能由此松一口气,要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经过一年的追赶,在第一学年期末考试中有一门主课我考了第一。父亲听了很高兴,但仍提醒我,从考功课到做科研还有好长的路,考得好并不一定意味着可以做好科研,所以千万不能放松。

        1980年我出国攻读学位前,父亲的态度还是和以往一样:"我们绝不会为你提供任何方便的。如果你自己愿意并有勇气去申请国外学校的奖学金,我们也不反对。还是希望你做好两手准备:国外学校录取了,就去;不录取,在国内攻读学位也很好,国内不少导师的水平一点儿也不比外国的差。"我是在极其矛盾的心情中离开北京赴美求学的:一方面像一般青年一样想去开阔眼界;另一方面又担心再次面临着孤军奋斗的局面。父亲仍像十年前我在农村插队时那样,经常以飞鸿给我鼓励,使我渡过了一次次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危机。经过近五年的艰苦奋斗,我终于在1985年5月通过了论文答辩,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我在博士论文的前言中深有感触地写道:"最后,我愿意由衷感谢我的父母、姐姐和姐夫们在我整个学业中对我的支持。他们始终在精神和物质上鼓励和支持我。没有这些,我很难想象整整五年孤独地学习在异境他乡是多么的艰难。"父亲看了我的论文后来信说,看到以上这段"我们很感动。其实我们觉得你的毅力还是让我们非常高兴的。希望你不断地加油吧!"
  •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文章列表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