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园区文章     共有 4 篇文章

黄昆:喜欢从第一原理出发  

  •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文章列表
  • 发表于2011-02-15 阅读(1253) 评论(0)
  •      黄昆先后师从吴大猷、莫特、玻恩三位大师,其中莫特对他的学术影响最大。黄昆又与杨振宁等一批物理学大师交往,在学术讨论与争论中互相影响。黄昆有选择地吸取了各位大师的治学之道,在60载的研究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独特而鲜明的治学风格。

        黄昆把自己一生的科学研究经历归结为:“一是要学习知识,二是要创造知识。对做科学研究工作的人来讲,归根结底在于创造知识。”对于学习知识与创造知识,黄昆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通过观察别人的经验教训,归纳出两句名言: 


     (1)学习知识不是越多越好,越深越好,而是要服从于应用,要与自己驾驭知识的能力相匹配。


     (2)对于创造知识,就是要在科研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做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为此,要做到三个“善于”,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尤其是要提出在科学上有意义的问题;善于提出模型或方法去解决问题,因为只提出问题而不去解决问题,所提问题就失去实际意义;还要善于作出最重要、最有意义的结论。


       这两句名言确实是黄昆的经验之谈。


        就学习知识而言,黄昆从中学到博士毕业,都在主动地学习。不仅上课,而且看文献听报告,黄昆都十分注重主动性。任何新的东西,都必须经过他的“免疫系统”。只有被他的“免疫系统”识别,并在他自己的知识体系中重新定位以后,新的知识才被黄昆接受,变为他自己能驾驭的知识,否则,他一概排除。他认为,有的人驾驭知识的能力强,所以多学一些知识。而对于他自己,与其多学一些,不如“少而精”。他说过: “大多数具有学术上的开创性与重要性的研究都不是繁复的,我的学识和驾驭知识的能力都很有限,之所以能有一些成果,关键是少而精,有了学习和研究的主动性,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又不被前人束缚住。”作为对照的是,国内传统教育比较重视知识的记忆与积累,忽视创造力与实际能力的培养,导致许多优秀学生(包括一些学者),虽然人非常聪明,学习成绩门门优秀,知识也非常渊博,然而自己的创造力反而被这些知识所束缚,一生未能有重要的学科。 

  •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文章列表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