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园区文章     共有 4 篇文章

106岁院士贝时璋逝世前探讨科研问题  

  •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文章列表
  • 发表于2011-02-15 阅读(1097) 评论(0)
  •      11月1日,北京入秋以来的第一个雪天,中关村北区14号楼那栋老式房子里,设着一位老人的灵堂。灵堂被花圈和挽联占得满满的。墙中央挂着老人的巨幅油画肖像,他和蔼而慈祥地微笑着,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这位老人,就是贝时璋院士,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29日上午,贝老在睡眠中逝世。


      所有人都觉得很突然,因为,就在10月10日,贝老刚刚送走了自己的106岁生日。国务院有关领导专门委托工作人员向贝时璋先生送来了君子兰、寿桃和生日蛋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还看望了贝老,并祝他生日快乐。


      而贝老的一生,都与中国科学的发展连在一起,即使是最后3天。


     “27日一大早,贝老就让我们帮他找几本书”,照顾贝老生活近3年的保姆赵阿姨一边说,一边指了指贝老房间里老式写字台上的4本书:“第二天是周三,贝老要和学生们进行研讨,得提前准备一些资料。”


      贝时璋的助手、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谷岩研究员告诉记者,身为中科院的终身院士,贝老实际上一直就没有退休。他会叫人把每期新出的《科学》与《自然》杂志第一时间就送到家里,在贝老的书桌上放着一只放大镜和两盏台灯。由于视力下降,他看资料时就同时开两盏灯,用放大镜看。


      赵阿姨也证实说,每周三,贝老会在家里与学生们、自己的孩子们讨论一些科学问题。“贝老年纪大了, 耳朵听不见,眼睛看不清楚,他很苦恼”,但即使这样,贝老还是坚持每周都要和学生们见一见。


      天气转凉,贝老虽然年事已高,仍然为28日的研讨会做着准备。赵阿姨进屋看他时,只见贝老坐在床上,嘴里喃喃自语,听上去,似乎是在为第二天的讨论“备课” 。


         贝时璋一向关注国际科技动态,重视发展交叉学科。上世纪50年代初期就率先招收2位化学专业人员和他一起搞研究工作。1963年10月,贝时璋在上海实验动物学专业学术讨论会上介绍“分子生物学”这个新领域,并且认为“实验动物学要是向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道路奋勇前进,那么发展速度可能会更快,对整个生物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可能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可见贝时璋在科学上的预见性。  贝时璋重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自身又有较好的数理基础,在筹建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时,提出要物理学和数学的人员共同参与研究。1958年中国科学院采纳了他的建议,在他所领导的北京实验生物所的基础上改建成生物物理研究所。在贝时璋的领导下,先后成立了放射生物学研究室、宇宙生物学研究室、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室和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室。1959年底又成立了一个直属所的理论研究组,除他自己参加外,还组织了三名专业分别为生物物理的研究人员,着重研究生物控制论、信息论和量子生物学。这些室组的工作都有了新的发展。

  •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文章列表
评论留言